五月 27, 2022 | 治療項目

受傷為什麼要復健?醫師告訴你【骨科術後復健】在做什麼!

醫師、物理治療師、患者三方的通力合作
骨科術後復健是由醫師透過高階儀器做出診斷,在不影響骨折癒合的情況下,物理治療師透過術後關節活動及肌力評估,安排患者於急性期、恢復期、訓練期進行運動訓練,達成各階段目標,最終幫助會者恢復術前的生活機能與運動表現。

受傷後不動的狀態下肌肉流失量

骨科術後復健愈早開始愈好!

在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有約1.2個人因為骨折而就診。多數人知道骨折後需要靜養休息,卻常常忽略【術後復健】的重要性,導致骨折傷處癒合了,卻有肌肉無力的狀況。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出現更多後遺症。研究發現,只要2週單腳不動,年輕人就會流失⅓肌力,老年人流失¼肌力。而人體卻需要花3倍的時間,透過【重量訓練】才能重獲期間失去的肌力。事實上,術後即時的訓練肌力,可以減少骨骼、韌帶的傷害。肌肉有穩定關節的作用,術後若缺乏肌力訓練,反而會讓骨骼與韌帶容易受損,導致骨折部位好了,周邊的組織卻開始疼痛。受傷的部位用石膏固定後,容易造成關節沾黏活動度受限;若未及早開始肌力訓練,就會讓肌肉快速流失,並且有水腫現象。人體的關節構造除了肌肉、骨骼、軟骨之外,還有韌帶、滑膜、滑(膜)液等結締組織將關節層層包圍,這些構造讓關節可以靈活彎曲、行動自如。手術會破壞原本的肌肉、關節、韌帶組織結構。若術後遲未活動患處,新生的組織生長方向可能會變亂、長度會變短,都會影響關節的靈活度,因此提醒患者在術後一定要遵從醫囑及早復健,才能恢復正常的活動力。

健康的關節構造

術後復健的4大原因

  1. 新生組織亂長:體內很多組織都具有方向性,例如韌帶、膠原蛋白等組織,正常情況下會因應身體活動的方式排列生長,當缺乏力量來告訴組織應該要往哪個方向長時,新生組織就有可能排序混換而影響到關節的靈活度。
  2. 新生組織沾黏:術後若未及早開始復健,新長的組織就有可能會出現不當的沾黏而使關節變卡、活動角度受限,也會影響到術後正常活動能力。
  3. 肌力減退:骨科手術經常面臨的是較長的復原期,若長時間不動患處,將可能造成肌力明顯減退。若肌力減退,外觀上可能就會有兩腿粗細不一的狀況,在功能上肌力不足也會影響到骨骼的支撐度,甚至增加跌倒的風險。
  4. 骨密度下降:骨骼密度與重量負荷有關,經常活動、承受重量的骨骼,其骨密度也會比較好,因此術後適度使用患側傷肢將有助於患處復原!尤其年長者本來就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若手術後又休養不敢動,將更容易加速骨質流失,反不利於復原。

術後不動產生的問題

最佳的復健介入時間

可在手術開完刀隔天。復健科醫師依據患者的狀況,評估在院內可以做的復健動作。若是下肢開刀住院時間平均是5~7天,出院後,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或骨科診所繼續復健治療。當石膏固定後,除非是遭到劇烈碰撞,肌力訓練並不會拉到傷口,可以放心依循醫師指示復健。若是等到1個月後拆掉石膏才想到要做復健,其實都為時已晚。這時候復健不僅花的時間更長,肌力早已流失減弱,更因為關節沾黏及關節腫脹,疼痛度也會上升。要主動尋求醫師幫助,病人怕痛,只敢自己在家裡活動,但因為動的角度、方式不對,反而會錯誤施力,出現更多問題。
如若是粉碎性骨折,或有併發其他神經方面的問題,必須更審慎地評估,由醫師決定可以開始復健的時間點。

術後復健的階段與目標

術後復健會依據關節活動度、肌力強化、全身協調與日常生活功能恢復,分為3個階段的復健。

  1. 維持關節活動度:術後初期,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病患可以做等長收縮的肌力運動,像是靜態的幫浦運動。等長收縮是關節不動,利用肌肉用力讓淋巴液、血液可以回流,減少腫脹。等長肌力訓練主要是在骨折後打石膏時可以進行,大約3~4週拆掉石膏後,就可以針對患部的特定部位進行肌群訓練。
  2. 特定部位肌群加強:剛拆掉石膏後,基本上還無法負重,或是只能部分負重。此時可以針對單一肌群訓練,保護患側安全,維持肌力又不會損傷組織。這部分的肌力訓練十分重要,許多骨折在打石膏時,經常會連傷處的前、後一個關節一併固定,導致活動度受到影響。所以拆掉石膏後要注意關節的活動度,在肌力訓練的時候,一併活動未受傷的關節。大約在手術後第6週開始,患部逐漸可以負重,可以針對特定部位肌群的加強。術後骨頭癒合時,搭配肌力訓練與負重,會刺激成骨細胞修復患部,幫助骨骼恢復得更快速。而患部周邊的肌力訓練好後,也才能支撐長回來的骨骼正常運作。
  3. 全身肌群強化與協調性訓練:大約第9週,當患部承重能力逐漸增加後,復健方向會轉為全身肌群強化及協調性訓練,幫助身體可以恢復到原本的機能。一般的復健概念多為哪裡受傷就針對該處復健,但臨床上經常碰到病患,可能受傷的部位好了,肌肉也恢復,卻因為受傷期間習慣錯誤的施力方式,導致身體的不協調。全身性的運動能做到肌力訓練與牽拉運動,並且恢復平衡感與動作協調。此外,全身性的運動可以同時動到更多肌群,相較於一個個練特定部位,可以花更少的時間達到一樣的效果。臨床上,若不是太複雜的骨折,最快整個療程要3~4個月的時間,一般人平均則需要6個月才能回到原本的身體狀態
階段急性期恢復期訓練期
時間術後0-1個月術後1-3個月術後3+個月
目標維持關節活動度特定部位肌群加強全身肌群強化與協調訓練
達成降低疼痛腫脹恢復患部負重校正錯誤施力
達成維持鄰近關節活動特定肌群加強全身肌群強化
達成恢復部分日常機能恢復全面日常機能恢復平衡與動作協調

正確復健觀念

正確的復健觀念可以幫助病患更快恢復,也能節省因二次傷害所要耗費的醫療資源。病人想要恢復的動機是最關鍵的,若是因為怕痛,反倒會讓復健時間拉長。除了規律到醫院或診所做復健,每日在家練習更重要。肌力需要長時間累積,無法一蹴可幾,必須搭配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安排的復健計劃,並在適度範圍內勤加活動,才能安全又有效地復原。


作者 : 高逢駿 醫師

經歷 : 

  • 林口長庚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總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足踝醫學會會員
內容目錄

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