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10, 2023 | 其他分類

骨折怎麼辦?了解症狀、治療,如何預防與急救

老人髖骨骨折死亡率堪比癌症
骨骼受到外力衝擊、內部壓力或骨骼弱化等,產生骨頭變形、裂開、斷掉等狀況,都可稱作骨折。骨折發生時,受傷部位會產生局部痛感、壓痛感、瘀青,肢體功能可能會短暫喪失,甚至會出現血腫、不自然彎曲。

什麼是骨折

什麼是骨折?

骨折(英語:Bone fracture)指的是我們的骨骼受到外力衝擊、內部壓力或骨骼弱化等,產生骨頭變形、裂開、斷掉等狀況,都可稱作骨折。雖然說骨頭本身沒有神經,但是骨骼外包覆骨膜,骨膜上佈滿了神經,因此會感受到疼痛。當骨折發生時,受傷部位會產生局部痛感、壓痛感、瘀青,肢體功能可能會短暫喪失,開放性骨折甚至會出現血腫、不自然彎曲。

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排名依序為脊椎骨折>髖部骨折>手腕骨折>上臂骨折

骨折的症狀

當骨折發生時會產生嚴重的痛楚,骨折部位會出現腫脹、瘀青,更嚴重者肢體變形、功能喪失、周圍神經、動脈有壓迫感、有骨擦感、骨擦聲音。較大型骨骼如骨盆或股骨可能會造成內出血,也會連帶導致臉色蒼白、發冷、噁心、輕微頭痛、發燒或休克。

加line

骨折的原因

雖然多數的骨折來自外力的衝擊,但也有內部壓力或骨骼弱化等導致,常見的成因可分為:

  1. 直接受力:骨折部位為直接受力處。
  2. 間接受力:骨折部位為受力處的近端,如:從高處墜落,兩腳著地,脊椎產生壓迫性骨折。
  3. 肌肉收縮:肌肉強力收縮牽引骨頭導致骨折,如:咳嗽過猛造成肋骨骨折。
  4. 骨骼弱化:骨頭長期、連續創傷,累積成骨折。可分為
  • 疲勞性骨折: 反復累積性壓迫引起骨折,類似彈性疲乏,如健行、馬拉松、行軍中的腳掌(蹠骨骨折)。
  • 病理性骨折:由疾病引起而非外力造成的骨折,常見的原因有癌細胞轉移至骨頭、骨頭出現嚴重鈣質流失、骨膿瘍、骨先天形成不全等病因。

骨折的種類

依有無開放性分為

  1. 閉鎖性骨折:又稱為簡單骨折,指的是斷骨未凸出皮膚表面(需注意造成腔室症候群)。
  2. 開放性骨折:又稱為複雜性骨折,指的是斷骨穿出皮膚表面,出現開放性傷口。

骨頭斷裂的方向與型態分為

  1. 橫向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骨折線與骨頭呈垂直方向。  
  2. 縱向骨折(Fissure fracture):骨折線與骨頭呈平行方向。
  3. 斜向骨折(Oblique fracture):骨折線與骨頭呈一斜角。  
  4. 螺旋骨折(Spiral fracture):骨頭受到扭轉力量,出現螺旋形的骨折線。 
  5. 壓迫性骨折(Impacted fracture):骨頭受到垂直壓力出現骨折現象,常發生在脊椎骨。 
  6. 節段性骨折(Segmental fracture):至少有兩條骨折線的骨折。
  7. 粉碎性骨折(Comminuated fracture):嚴重外力使骨頭破裂成細粉狀(需注意造成腔室症候群)。
  8. 撕裂性骨折(Avulsion fracture):斷骨處仍連著肌肉或肌腱。
  9. 不完全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 骨頭出現裂縫並未完全斷裂。
  10. 脱臼骨折(Dislocation fracture): 伴隨脫臼現象的骨折,常發生在關節處。

骨折的診斷

可透過病史、理學檢查、X光影像檢查,確認有無發生外傷事件、骨科遺傳疾病、開放性傷口、腫脹程度、關節可活動範圍、X光來確診骨折。其他尚有預防性的檢查(骨鬆檢測)透過骨密度的檢測T值的評估,確認骨折風險度,其他的風險因子包含抽菸、酗酒、藥物(類固醇)、疾病、年齡等因素。

骨折的緊急處理

  1. 一般骨折:骨折部位若是手指、前臂、腳趾、小腿,可簡易固定後送醫急救;頭部、頸部、胸部、腹部嚴重骨折,原則暫勿移動患者,待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處理。
  2. 開放性骨折:若有大出血,要先止血,固定患肢,使用乾淨布片或紗布覆蓋傷口,儘速就醫,勿將外露的斷骨推回,若包紮時斷骨自行滑回傷口內,到院時需告知醫療人員。
  3. 懷疑頸椎損傷:讓患者躺平,用沙袋(或其他代替物),放置頭部兩側,使頸部固定不動,勿隨意移動患者,避免產生脊椎神經損傷的後遺症。
  4. 懷疑腰椎骨折:讓患者躺平在硬木板(或門板)上,將軀幹、下肢固定,避免產生神經損傷造成癱瘓,搬動時保持平衡、勿扭曲肢體。

骨折的治療

骨折的治療目的在將骨頭儘可能恢復至原來位置或可接受的位置,傳統會使用石膏固定或開刀後以骨釘或鋼板固定。治療的方式會因為骨折的型態、位置、病人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一般的壓迫性骨折,多發生在脊椎位置,可分為保守治療與開刀治療

  1. 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可減輕骨折帶來的背痛,漸少骨折處活動,增加癒合機會,活動時可穿戴背架,可支撐與限制脊椎活動,改善疼痛、增加癒合機會,藥物以止痛藥為主,若有骨質疏鬆建議同步治療
  2. 開刀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沒有改善(約6~8週)可考慮開刀,分為脊椎成型術,就是俗稱的灌骨水泥,是目前較常使用的治療,微創無傷口、經皮注射,較傳統手術安全與快速;傳統手術則是以鋼釘固定於骨折處的上下方脊椎,適用於脊椎成型術後疼痛沒有改善者或受傷後合併神經症狀或脊椎嚴重變形患者。以上兩者皆有風險,開刀前需多與專業醫師討論。

骨折手術

骨折的併發症

  • 感染:特別是開放性骨折,因為傷口面積大,容易感染,導致更嚴重傷害。
  • 出血、截肢:多數嚴重骨折是重大外傷引起,會造成病人大量出血。動脈與靜脈的缺血容易導致出現組織缺氧壞死或壞疽,嚴重時需要截肢。
  • 肺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骨折。因為身體缺血導致血液流速減慢,容易凝結形成小血塊,容易堵塞,造成下游組織壞死,特別容易發生在肺部,因此稱為肺栓塞。
  • 腔室症候群:不同肌肉群之間稱為腔室空隙。骨折出血導致腔室內壓力增加,應立即以手術切開皮膚或筋膜,釋放腔室內的壓力,避免傷害肌肉、血管或神經。  
  • 褥瘡:好發於老年人,長時間臥床壓迫特定區域皮膚組織,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而引起褥瘡。
  • 骨化性肌炎:骨折後骨頭沒有完全復位,導致骨折處的肌肉發炎,太早和過度活動關節為可能原因。

骨折的預防

  • 控制風險因子:我們知道骨折的風險因子包含骨質疏鬆、長期抽菸、酗酒、藥物(類固醇)、家族病史等,所以可透過預防性的檢查如骨鬆檢測,檢測值T值≦-2.5者,需接受骨鬆治療。戒除抽菸、酗酒等危險因子來避免骨折發生。
  • 均衡飲食:均衡補充、鎂、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C,避免高糖高油脂,這些加工食品容易引起氧化作用、發炎反應,導致動脈硬化、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影響骨骼健康。
  • 良好運動習慣:良好與規律的運動習慣,幫助強化骨骼與肌肉,可減緩骨質的流失。
  • 強化環境安全:跌倒是低創傷力的骨折的主因,可透過電線固定不落地、安裝扶手、維持樓梯照明、浴廁安裝輔助桿來提升環境安全,避免跌倒骨折。

作者 : 高逢駿 醫師

經歷 : 

  • 林口長庚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總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足踝醫學會會員

常見問題

如果不是開放性骨折,同時沒有神經血管壓迫,個人的生命徵象穩定,不需立即開刀。可在到院後,初步固定,緩減疼痛,再做進一步的治療。

 

不建議推拿按摩,可能會造成骨折跑位,疼痛加劇、傷害擴大。

 

內容目錄

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