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30, 2022 | 上肢部位
肩膀突然很痛、肩膀痛到睡不著?可能是肌腱鈣化了!治療方法與自我檢測
什麼是鈣化性肌腱炎?
肌腱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作為肌肉與骨頭間的橋樑,作用是傳遞力量,使骨頭可以與肌肉連動。當肌腱受傷時,身體自我修復的過程中會產生類似軟骨的細胞,若沒有順利癒合,就會有一種像骨粉的鈣化物(鈣鹽)沉積在關節鄰近的肌腱引起發炎。最常出現在肩關節,初期病人沒有明顯症狀,直到肩膀活動受限、肩膀劇烈疼痛等症狀出現時才會被注意。鈣化性肌腱炎經常發生部位依序為︰肩部、肘部、手腕、髖關節和膝關節。
鈣化性肌腱炎的症狀
- 肩膀劇烈疼痛(不動也痛)
- 自主活動受限(抬舉困難)
鈣化性肌腱炎的分期
一般的鈣化性肌腱炎分為三個時期,理論上鈣化會形成也會被人體自然吸收,但許多患者不知什麼原因,鈣化會一直存在,並持續疼痛。
- 鈣化前期︰鈣化開始形成,沒有症狀,較難察覺。
- 鈣化形成期︰鈣化較硬,成蛋殼或弧狀,開始出現症狀,休息、活動疼痛,外展特別嚴重。
- 鈣化吸收期︰鈣化較軟,成雲朵或囊狀,發炎特別嚴重,夜晚肩膀痛到睡不著,時間約2~3週。
- 鈣化成熟期︰肌腱開始恢復,部分鈣化被吸收,部分殘留,可能持續數個月以上。
分期 | 發展 | 症狀 |
鈣化前期 | 鈣化開始形成 | 沒有症狀 |
鈣化形成期 | 鈣化較硬呈蛋殼或弧狀 | 休息、活動疼痛,外展嚴重 |
鈣化吸收期 | 鈣化較軟呈雲朵或囊狀 | 夜晚肩膀痛到睡不著,發炎嚴重 |
鈣化成熟期 | 鈣化部分吸收、部分殘留 | 症狀殘留 |
鈣化性肌腱炎與五十肩的如何快速分辨?
鈣化性肌腱炎同樣有著肩膀僵硬、肩膀痛、舉手疼痛等症狀,除了症狀容易與「五十肩」混淆,好發族群在30-40歲女性區間重疊。五十肩是肩關節出現退化而沾黏,由關節僵硬逐步影響肩膀活動的靈活度,導致肩膀活動明顯受限。兩者最大的差異在肩膀不做動作時,五十肩的病人比較不會產生疼痛,鈣化性肌腱炎仍會產生疼痛。
- 鈣化性肌腱炎與五十肩差異表
病症 | 鈣化性肌腱炎 | 五十肩 |
年齡 | 20~40歲 | 40~60歲 |
原因 | 鈣化結晶沉澱摩擦 | 肩關節囊發炎攣縮 |
辨識點 | 突然劇痛 無特定角度磨到就痛 別人抬肩可以抬高 | 活動時疼痛 手無法上抬 別人抬肩也無法抬高 |
鈣化性肌腱炎的原因
鈣化性肌腱炎可能是多成因引起,大致分為二類︰
- 反應性鈣化的產生:肩膀肌肉長期施力不均、反覆累積受傷、肩膀旋轉肌反覆發炎、患者自身體質與免疫等原因引起。它比退化性鈣化更容易造成肩部疼痛。
- 退化性鈣化的產生:肌腱出現磨損老化是主因,隨著使用時間越久,肌腱的磨損也越嚴重,肌腱內部跑出的鈣離子會逐漸累積形成鈣沉澱物,導致鈣化性肌腱炎。
鈣化性肌腱炎的號發族群
- 30-50歲的女性
- 投擲運動者(如棒球)
- 長期抬舉重物
- 長期舉手(如板書)
- 工作需要常敲打鍵盤
鈣化性肌腱炎的治療
鈣化性肌腱炎檢查
- X光檢查:肌腱部位呈現出白色的顯影塊,這是鈣鹽結晶的沉澱,也是反應性的肌腱炎。
- 超音波檢查:可確認鈣化位置與急性發炎狀態。
- 核磁共振(MRI):用於確認診斷,如肌腱撕裂或其他病灶,可清楚肌腱鈣化程度。
鈣化性肌腱炎治療
- 保守治療︰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局部類固醇注射、物理復健治療等,當鈣化結晶被身體完全吸收後可痊癒。
- 震波︰非侵入性的療法,透過瞬間產生的能量波刺激鈣化物(結石),造成鈣化物的崩解及促進微血管增生,幫助組織再生修復,對鈣化性肌腱炎是有效且快速的治療方式。
- 增生注射︰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引起肩膀輕微發炎,刺激自體修復,增加肌腱及韌帶強度,達到修補作用。
- 超音波抽除鈣化︰超音波導引下利用針頭穿刺或抽出鈣化物,抽出鈣化物後,搭配葡萄糖或PRP修復肌腱。誘發血管的新生,修補肌腱並加速結石的排除。
超音波導引抽除鈣化完整影片 ↓ ↓ ↓
治療 | 處置 | 特色 |
保守治療 | 非類固醇止痛藥物、 局部類固醇注射、 物理復健治療 | 降低急性期發炎、待鈣化物被身體完全吸收後可痊癒。 |
積極治療 | 非侵入性、快速有效、蹦解鈣化物。 | |
增生治療-高濃度葡萄糖 | 輕微發炎,刺激自體修復。 | |
超音波抽除鈣化 | 抽出鈣化物後,搭配葡萄糖或PRP修復肌腱。 |
鈣化性肌腱炎的併發症
肌腱破裂、滑囊炎、退化性肩關節炎、五十肩等併發症。
鈣化性肌腱炎的預防
日常多做伸展活動,工作時要適度休息,避免肩膀過度勞累,在家休息時可做適當的熱敷,並改善肩袖肌肉和肩胛骨周圍肌肉的強度。
- 肩胛鬆動︰
- 挺胸坐直。
- 聳肩向上向前畫圈,向後向下畫圈為一組動作。
- 換方向重複執行,可連續10次,1天2回。
- 推牆訓練︰強化前鋸肌肌力,增加肩膀穩定度
- 立於穩定牆面前,手臂伸直舉頭頂,輕壓牆面。
- 雙腳後退一步使身體微傾斜。
- 手肘伸直推牆使胸口遠離牆面,停留5秒復位。
- 每組8-10下,一次可做2-3組,一天3-5回。
作者 : 高逢駿 醫師
經歷 :
- 林口長庚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總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足踝醫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