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29, 2022 | 下肢部位

久坐翹腳,屁股痛到跛腳!梨狀肌症候群引發坐骨神經痛,如何治療?

深層的屁股痛推拿有效嗎?
天天坐辦公室不動如山、坐姿不良經常翹腳、假日拼命運動的人,你是否經常有深層的屁股痛、腳麻麻的、甚至有時候會跛腳的困擾?有以上症狀你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喔!快來看看該如何治療與預防~

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

什麼是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Piriformis Muscle)是位於臀部深層臀大肌下方的肌肉,臀部的左右各一,形狀如同梨子得名,始於薦椎終於股骨大轉子。其作用在幫助髖關節做出外轉動作,並與臀部的其他肌肉一同維持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活動度,如走路、爬樓梯、跑步等動作。梨狀肌的下方有人體最主要的神經-坐骨神經通過,所以當梨狀肌因為【重複動作】或【壓迫】導致發炎、腫脹、緊繃時,便會壓迫坐骨神經,進而產生坐骨神經痛又被稱作【假性坐骨神經痛】,這些因為梨狀肌引起的屁股痛、腿後側疼痛、足部疼痛、坐骨神經痛、腳麻症狀就是所謂的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

  1. 深層屁股痛,單側臀部深層位置有痙攣性或壓迫性疼痛或麻的感覺。
  2. 坐骨神經痛,從臀部一直延伸到腳底,灼熱、刺痛、麻的感覺。
  3. 間歇性跛行,覺得腳沒有力氣,嚴重時走路像跛腳。
  4. 蹲、坐疼痛,站不起來。
  5. 側躺翻身、床上臥姿起身時會痛。

加line

梨狀肌症候群發生的原因

梨狀肌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很多,除了【原發性】問題,如梨狀肌自身受刺激、運動拉傷、肌肉痙攣、過度使用外,還有【次發性】的周圍結構問題如薦髂關節、髖關節功能異常、周圍組織腫瘤等。常見的原因如下

  1. 久坐久站
  2. 座椅太硬。
  3. 姿勢不良,翹二郎腿、疊腿坐等。
  4. 假日運動員,過度或錯誤用力。
  5. 外傷。

梨狀肌症候群與椎間盤突出

 

梨狀肌症候群與椎間盤突出的比較

坐骨神經痛做為症狀表現的病因很多,其中梨狀肌症候群與椎間盤突出因為症狀相似,容易被混淆,需詳細區別兩者的不同才能對症下藥,針對病因做治療。

  • 梨狀肌症候群與椎間盤突出的比較表

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

腰椎椎間盤突出

壓迫位置

梨狀肌腫大壓迫坐骨神經

髓核擠出壓迫坐骨神經

問題

肌肉問題

骨骼問題

疼痛表現

屁股痛

屁股痛+腰痛

自我檢測

壓腿測試

抬高角度測試

門診檢測

X光排除其他結構問題

核磁共振

治療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

PRP

體外震波治療

腰椎牽引治療

介入性疼痛治療

  • 梨狀肌的自我檢測-壓腿測試︰坐在穩固的椅子上,測試的患側腳抬在另一隻腿上,此時感受屁股梨狀肌位置緊繃痠痛,身體向前下壓時症狀加劇,有可能為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自我檢測動作

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

透過X光的影像檢查,排除其他結構性問題,才能確診。傳統的治療方式,目的著重在梨狀肌的舒緩,會給予消炎、止痛、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治療,在復健上主要以電療、熱療、超音波等,但因為梨狀肌位於較深層位置,效果較難達到,恢復也較為緩慢。

積極的治療包含增生療法可藉由超音波導引高濃度葡萄糖自體血小板,精準的送達梨狀肌、臀肌、鄰近薦髂關節位置,刺激組織良性發炎、幫助周圍軟組織修復與強化骨盆的穩定,改善疼痛。非侵入性的治療則有體外震波可選擇,可大面積、快速放鬆緊繃的膜筋,搭配徒手治療可迅速恢復。

積極治療

高濃度葡萄糖注射

促使組織產生良性發炎,達到間接修復效果

PRP

注射自體血小板細胞於患部,達到直接修復效果

體外震波

促使組織產生良性發炎,達到間接修復效果

傳統治療

藥物治療

改善發炎狀態

復健治療

梨狀肌的舒緩

類固醇注射

直接注射至梨狀肌改善發炎

梨狀肌症候群可以推拿嗎?

梨狀肌位於較深層的位置,推拿按摩除了不易按壓到痛點外,也有過度按摩導致發炎更嚴重的風險,急性期建議還是需要多休息,避免長時間引發疼痛的動作,可冰敷患部。待慢性期再進行復健治療、徒手治療、梨狀肌的牽拉伸展運動。

梨狀肌症候群的舒緩

  • 運動A︰坐在穩固的椅子上,雙膝成90度,將患側腿盤在另一側大腿上,雙手放鬆放在患側腿上, 然後向前傾至臀部有拉扯感覺,停留30秒,做3至5次。
  • 運動B︰從跑者弓步開始,慢慢抬起上半身,可將雙臂高舉過頭,使肱二頭肌緊貼耳側,臀部稍微靠前感受髖屈肌的伸展,保持姿勢30秒後換邊進行。

梨狀肌舒緩運動

Preview image for the video "這邊坐那邊坐都不爽快唉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的預防

改善不良的姿勢,避免久坐、翹腳、選擇軟硬適中的椅墊,並規律運動才能防止梨狀肌症候群一再復發。


作者 : 高逢駿 醫師

經歷 : 

  • 林口長庚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總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足踝醫學會會員

常見問題

骨科、復健科。

 

一般輕微症狀經休息藥物、復健治療約1~2週可改善。

若軟組織和神經沾黏較為嚴重,則需6~12週的恢復,依嚴重程度做調整。

內容目錄

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