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13, 2024 | 其他分類

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與治療:自我檢測到專業治療

不同階段治療策略與骨科介入最佳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若能及早診斷並進行治療,能有效減少病程對關節磨損和不適。但早期症狀往往較輕且易被忽視,許多患者因此錯過了最佳診療時機。本文將深入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方法,從自我檢測量表到醫師的專業判斷。

類風濕關節炎自我檢查表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對於延緩病程非常重要。患者可以先進行自我檢測,如果有疑似症狀,則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

  • 自我檢測:類風濕性關節炎量表

通過量表針對患者的早晨僵硬時間、關節疼痛部位、持續時間進行評估。若患者發現自己在這些項目中得分較高,且同時有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危險因子,表示關節有異常的風險較高。

問題

是/否

早晨起床後關節僵硬超過1小時

關節持續腫脹或關節痛超過6週

有小關節(如手指、手腕)腫脹或疼痛?

侵犯的關節成雙側、對稱

是否經常感到疲倦、無力?

*若回答「是」的次數較多,建議尋求風濕免疫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加line

  • 專業醫師診斷流程:醫師在進行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時,會使用多種方式確認病情。
  1. 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
  2. 影像學檢查(X光和超音波)
  3. 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RF和抗環瓜氨酸抗體)

計算項目

計算指數

積分

受侵犯關節

2~10個大關節

+1

1~3個小關節

+2

4~10個小關節

+3

>10個關節

+5

症狀持續時間

超過六週

+1

發炎指數

CRP或ESP>正常值

+1

血清學

RF或ACPA>正常值(<3倍)

+2

RF或ACPA>正常值(>3倍)

+3

確診類風溼關節炎

總計

>6

若自覺積分有可能達到六以上,需專科門診診斷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診斷準則有一個“臨床確診有滑膜炎且無其他更合適診斷”的前提,滿足前提才會進入分類性診斷標準。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通常會依照病情的輕重和病程的進展來進行個性化調整,藥物治療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手段。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階段,骨科介入的方式和時間點會有所不同。

  • 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和免疫調節藥物。NSAIDs可幫助減輕疼痛和控制輕度發炎,但並不改變病程;而免疫調節藥物則能有效減少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從而降低炎症反應,延緩病程發展。若患者有全身性影響,可能會使用生物製劑來進行更強效的免疫調節。
  • 物理治療:對於一些病情穩定但仍有關節痛關節僵硬問題的患者,物理治療如電療、熱療、牽引震波乾針等,是減輕關節疼痛和放鬆肌肉的有效方式。復健治療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減少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 類固醇注射: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迅速緩解炎症與疼痛,長期使用會造成軟骨損傷或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建議在同一關節內注射,一年不超過4次,以降低潛在的副作用風險。
  • 玻尿酸注射:研究顯示玻尿酸注射可改善部分膝關節退化症狀,但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則效果有限。玻尿酸注射的療程次數應根據患者需求與醫師建議而定。
  • 手術治療:嚴重關節損傷者可考慮關節置換術,術後復健以恢復功能。

止痛劑使用建議:選擇止痛劑應依疼痛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建議在使用前先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是否合適。

對於不願長期使用藥物的患者,通常還是會建議長期使用藥物...因為病程進展絕對會造成關節破壞,不建議不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好嗎?

正確診斷與合適的治療是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鍵。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和治療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從患者的自我檢測到醫師的專業診斷,再到適合的治療方案,都是控制病情的關鍵。透過骨科診所的多樣化資源,患者不僅能獲得疼痛管理,也能獲得持續的復健支持,提升生活品質。如果您或身邊的親友有類似症狀,建議儘早就醫,以獲得全面且適合的治療。


作者:張晉魁 醫師

經歷:

  • 土城維力骨科 副院長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總醫師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研究醫師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訓練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
內容目錄

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