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13, 2022 | 下肢部位
扁平足帶來潛在病症,如何檢測與矯正運動
扁平足是什麼?
你可能常常聽到老一輩的人在說「鴨母蹄」,指的就是扁平足沒錯。是足底內側的足弓,因為先天或後天因素消失,是常見的足部變形之一。「低足弓」或是「無足弓」雖然是一種現象而非疾病,但由於足弓塌陷,無法吸收自身重量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容易衍生出其他的病症如肩頸痠痛、腰背疼痛、下背痛等;運動時也會對關節產生較大的衝擊,造成膝蓋韌帶受損、足踝韌帶扭傷、足底筋膜炎等。扁平足又分為「結構性扁平足」與「生理性的扁平足」
- 結構性扁平足:又稱僵直性扁平足;指足底在沒有受力的情形下,還是無法出現足弓,如坐著、躺著。佔所有扁平足中約莫1成的比例。當足弓角度α>168度時可免於兵役的扁平足,就屬於這類。
- 生理性的扁平足:又稱柔軟性扁平足;指足底在沒有受力的情形下仍有足弓,一旦受力時足底因無法支撐,就變成扁平足。多數的人為此類型扁平足,很難在受力下,發現自己足弓緊貼,所以不會察覺自己有扁平足。
形成扁平足的原因
先天性
- 受胎壓擠迫外翻。
- 基因遺傳。
後天性
- 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造成大腿內側內轉肌及小腿肌肉鬆弛,會加重腳掌與膝關節負擔,造成膝關節炎與壓低足弓;大腿肌肉會因為緊繃使骨盆後傾,使站立時重心在腳跟,腳趾浮起不貼地,使足弓無法正確避震。
- 運動量不足:造成筋膜沾黏雜亂無彈性,使得大腿小腿肌肉無力,腳底為了站得更穩,便會大面積貼平地面。
- 老化肌力流失:若是正常的運動,至少要到80歲,肌力才會退化到足弓塌陷的程度,但因現代人生活習慣,也使得扁平足人口快速增長。
扁平足的症狀及外觀特徵
症狀
外觀
- 拇指外翻
- 足跟歪斜
- 走路外八
- 舟狀骨下降
- 第一趾骨下降
- 鞋子變形
扁平足合併出現的病症
扁平足如何檢測?
- 濕足印:雙腳打濕,在白紙上壓一下後離開。察看印於紙上的面積,印出的部分代表受壓部分,印出結果如圖示。僅限自我檢查,非確證的扁平足,若有疑慮應就診尋求專業醫師的檢驗。
- 費斯線Feiss line:將內踝下緣凸起標記為❸,第一趾骨頭標記為❶ ,兩點連成一線。若舟狀骨❷在連線之下為扁平足。
- X光檢查:一般狀況下不需要照射X光,醫師的理學檢查搭配步態觀察即可。多數用於兵役檢驗。
扁平足一定要矯正嗎?
一般扁平足者,無合併症狀,其實可以不需要矯正,只需要注意自己平時生活姿勢即可, 若出現症狀,也請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若因為受傷、疾病造成的後天性扁平足者,則需要改善肌肉的使用方式,透過運動增強肌力,或穿著適合的鞋墊,矯正足弓受力方式,幫助腳底恢復健康。
僵直性扁平足者,一定要及早治療矯正,因為先天性的骨頭歪斜可能會衍生其他疾病。小兒扁平足7~9歲為觀察期;14~16歲為扁平足的治療黃金期,輕鬆治療的關鍵期,可藉由鞋墊、矯正器等輔具或透過運動矯正,過了這時間後,可能會發展成僵直性成人扁平足,若越來越嚴重,可能就需要進行手術。
扁平足的矯正方法
發展中的兒童或青少年(柔軟性扁平足者),可透過墊腳尖、跳躍、跳繩等,訓練足部小肌肉與脛後肌,增強足弓力量。
成人扁平足者,雖然改善的幅度較小,但可以藉由放鬆足部與小腿筋膜、增強足部肌肉來改善足弓。
- 牽拉小腿後肌:見足踝伸展影片-使用彈力繩進行腳踝肌力訓練。
- 放鬆足底筋膜:見足底筋膜伸展影片。
- 足底肌力訓練:見足踝伸展影片-利用自身重量進行腳踝控制訓練。初期可坐姿進行,以足底抓握紙張或毛巾的練習,夾起維持10秒後放鬆,可重複10次。
- 鞋墊矯正:利用鞋墊矯正改善骨架。
影片連結:運動傷害中每4人就有1人足踝扭傷
影片連結:足底筋膜炎讓你咩噗都哭哭
作者 : 高逢駿 醫師
經歷 :
- 林口長庚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總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足踝醫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