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1, 2024 | 腰椎頸椎
長期頭痛、後枕痛找不到原因?頸因性頭痛怎麼辦?
頸因性頭痛是什麼?
頸因性頭痛屬於「續發性頭痛」,是由「頸椎問題」引起的頭痛。頸椎第二、三節的神經支配頭部後側及頸部兩側區域,因筋膜相連,一旦頸部受壓迫或肌肉緊繃,便可能出現頭痛、眼睛痠脹、後腦勺痛、肩頸僵硬、膏肓痛等症狀。治療頸因性頭痛的關鍵在於找出頸椎問題的根源,並針對原因進行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症狀。
📍 知識點:皮節 (Dermatome)
指從脊椎分支出來的神經在皮膚上對應的感覺區域。如C2、C3神經對應頭後側與頸部兩側,所以會表現在頭痛和頸部不適。
頸因性頭痛症狀
- 單邊頭痛嚴重。
- 肩頸僵硬、活動受限。
- 合併肩膀痛、脖子痛、後枕痛。
- 上斜方、胸鎖乳突、提肩胛肌有激痛點。
- 隨脖子動作頭痛加劇或減輕。
- 噁心、嘔吐、頭暈、眼窩痛、畏光、畏聲、同側視力模糊等(嚴重時如偏頭痛特徵)。
頸因性頭痛原因
常見3大原因
- 姿勢不良:長期低頭滑手機、圓肩、駝背如上交叉症候群,有可能造成枕骨周邊肌群、軟組織過於緊繃,壓迫枕下神經、大枕神經、大耳神經 ,導致後枕痛、頭側邊、後邊痛、風池穴痛、耳朵痛、眼窩痛。
- 頸椎退化:頸因性頭痛常見於頸椎第1,2,3節退化,壓迫枕骨神經,導致頭痛或臉部疼痛。包含骨刺、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小面關節炎、頸椎椎管狹窄等病症。
- 頸部外傷:運動傷害、跌倒、車禍撞擊。
▍枕神經位置與轉移痛
圖片來源http://www.triggerpoints.net/
頸因性頭痛的治療
頸因性頭痛怎麼辦?多數患者病因為姿勢不良,可先自行熱敷,放鬆肩頸周圍肌肉,調整動作姿勢,若無緩解或改善,則需就醫,檢查是否有頸椎退化。
▍頸因性頭痛檢查與治療
頸因性頭痛要看哪一科?建議先掛骨科,可透過理學與影像檢查來確診頸因性頭痛,初步以熱敷、電療、與頸椎牽引治療方針,肌肉較為緊繃者建議徒手治療,放鬆肌肉緩解症狀,保守治療時間約2~3個月。若症狀已發展成慢性疼痛,則需要考慮高濃度葡萄糖、PRP注射至激痛點或是周圍軟組織,強化關節、韌帶、肌肉。治療後最重要的是運動訓練與調整不良姿勢,才能真正的解決頸因性頭痛。
頸因性頭痛舒緩
舒緩的第一步就是要打斷固定的姿勢,給予頸部肌肉休息,接著可以做一些伸展,以下動作每次停留10秒,可重複10~15下。
運動時若症狀加劇 或出現頭暈現象,請立即停止!!
- 上斜方肌伸展:手置於頭頂,不可聳肩,手掌把頭往同側方向彎,頭往相反方向向下動作,動作輕緩、不可過於用力,感覺背部有拉伸的感覺停留。
- 提肩胛肌伸展:手置於頭頂,不可聳肩,手掌把頭往同側方向彎,頭往同方向向下動作,動作輕緩、不可過於用力,感覺背部拉伸的感覺停留。
- 胸鎖乳突肌伸展:手置於頭頂,不可聳肩,手掌把頭往同側方向彎,頭往相反方向上動作,動作輕緩、不可過於用力,感覺背部有拉伸的感覺停留。
- 頸部周圍肌群伸展:手將頸部向左右方向旋轉、向上向下伸展,感覺到頸部肌肉有些微緊繃時停留。雙手置於後腦勺,大拇指按於髮際線上(枕骨處),輕輕按壓或畫圓的方式按摩枕骨下肌。
頸因性頭痛運動訓練
▍下斜方肌訓練
▍姿勢環境調整
- 矯正訓練-深層頸部肌肉訓練
- 矯正訓練-肩胛骨動作控制
頸因性頭痛常見QA列表
🟡 問題 (Q) | 🟢 回答 (A) |
頸因性頭痛和偏頭痛有什麼不同? | 頸因性頭痛與頸部活動相關,偏頭痛頸部活動無關常伴隨噁心、畏光。 |
頸因性頭痛不治療會有後遺症嗎? | 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慢性疼痛、頸椎退化加劇、姿勢惡化或神經壓迫引起手麻。 |
枕神經痛可以按摩嗎? | 要盡量避免過度去按摩,因為按摩會導致神經發炎更嚴重。建議冷熱敷交替,冷敷可降低神經疼痛感;熱敷可放鬆肌肉緩解疼痛。 |
長期使用電腦會導致頸因性頭痛嗎? | 會。長期低頭或姿勢不良易使頸部肌肉緊繃,建議調整螢幕高度並定時伸展。 |
頸因性頭痛多久會好? | 視病情而定,輕度患者經正確治療約 1-2 週可緩解,嚴重者可能需 1-2 個月以上。 |
哪些人容易得頸因性頭痛? | 電腦族、手機低頭族、頸椎退化的中老年人、長期開車者以及有頸部外傷史者。 |
頸因性頭痛會引起暈眩或耳鳴嗎? | 會。部分患者因頸椎壓迫血管或神經,可能伴隨暈眩、耳鳴或視線模糊等症狀。 |
壓力或焦慮會引起頸因性頭痛嗎? | 會。壓力與焦慮會導致頸部肌肉緊繃,進一步引發或加重頸因性頭痛。 |
頸因性頭痛需要開刀嗎? | 多數情況下不需要手術,僅少數嚴重壓迫神經或椎間盤突出患者會考慮微創手術。 |
運動能改善頸因性頭痛嗎? | 可以。適度進行 頸部伸展、肩頸放鬆及核心訓練 有助減緩症狀並預防復發。 |
作者:高逢駿 醫師
經歷:
- 板橋維力骨科 院長
- 林口長庚醫院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 骨科部總醫師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足踝醫學會會員